1.中医关于脑卒中致病原因的认识
中医关于脑卒中致病原因的认识在许多方面与现代医学不谋而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外邪入侵。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入冬气候骤然变冷,寒邪侵入则影响血脉循行;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3月,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亦可导致发病。当人体抵抗力和耐受力低下,或气候突变并超过人体耐受力时,风寒暑湿之邪就会乘虚侵入经络,造成气血痹阻,经络不畅;或患者素体肥胖痰盛,外邪引动痰湿而流窜经络,引起半身不遂或口眼斜。
(2)烦劳过度,体虚年老,阴阳失调。
生活起居无规律,经常熬夜,用脑过度,耗伤气血。纵欲过度伤精,水亏于下,火旺于上,亦是发病之因。
(3)饮食不节,过于肥甘,脾失健运。
过食肥甘油腻或饮酒过度均可导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阻滞经络而蒙蔽清窍;或肝火炼液成痰,以致肝火痰火横窜经络而发病。
(4)情致不遂,五志过极,心火暴甚。
恼怒、忧虑、悲伤、惊恐或思虑过度均可使肝失条达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发为中风。临床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情绪紧张等均为中风的诱因。
虽然脑中风的病因有多种,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由于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血等方面引起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而突然发病。
2.古代中医医籍关于脑卒中先兆及其预防的论述
金代《刘完素·六书中风诫》云:“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若干之浅者,留于肌肤,干之深者,达于骨髓,盖祸患之机,藏于细微,非常人之预见,及其至也,虽智者不能善其后,是以圣人之教下,皆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故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经云‘肌肉蠕动,名曰微风’,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
张三锡的《医学准绳·六要》云:“病之生也其机甚微,其变甚速,达士知机思患而预防之,庶不至于膏肓,即中风症,必有先兆,中年人但觉大拇指时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内必有暴病,急屏除一切膏梁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火之物……更远色戒性,清虚静摄,乃得有备无患之妙,肥人更宜加意、慎口、绝欲方是。”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已经详细列出了三十四种中风先兆症状:“未病以前之形状,有云偶尔一阵头晕者,有头无故发沉者,有耳内一阵风响者,有耳内一阵蝉鸣者,有下眼皮长跳者……皆元气渐亏之症。因不痛不痒,无寒无热,无碍饮食起居,人最易忽视。”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脑充血证……发现之征兆详列于下:①其脉比弦硬而长,或寸盛尺虚,或大于长脉数倍,而毫无缓和之象。②其头目时常眩晕,或觉脑中昏聩,多健忘,或常觉痛,或耳聋目胀。③胃中时觉有气上冲,阻塞饮食不能下行,或有气起自下焦,上行作呃逆。④心中常觉烦躁不宁,或心中时发热,或睡梦中神魂飘荡。⑤或舌胀、言语不利,或口眼斜,或半身时有麻木不遂,或行动脚踏不稳,时欲眩仆,或自觉头重脚轻,脚底如踏棉絮。右所列之证,偶有一二现,再参以脉象之呈露,即可断为脑充血之先兆也。”
清代《证治汇补》中有详细记载:“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
3.脑卒中先兆的中医预防
基本原则为:补益肝肾,平肝潜阳,化痰息风,祛瘀通络,或兼以调益气血等。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日常生活起居。
①节饮食:饮食有节,不过饱过饥,不过食肥甘、厚味、浓盐、辛辣等,保证脏腑的运化功能,以减少生痰化火、酿风致瘀而发为中风的病理基础。
②慎起居:做到起居有时,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人相应,人体要根据这个规律来制订起居时间表。从一天而论,上午则为春,中午则为夏,下午则为秋,夜晚则为冬,故对于一天的起居安排,也要注意起居有时,防寒保暖。《素问》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灵枢》曰:“圣人避邪,如避矢石,良工知禁之,圣哲知避之。”所以,避免风寒,适当早起早休,不要过分熬夜或连续不规律地起居生活,以养脏腑,以调气血。临床研究发现,天气寒冷时,本病的发病率上升,说明起居摄生对于本病的预防是重要的。
③远房帏:节制性生活,保护肾精充足,不致肾精亏虚,虚阳亢逆而形成中风,更有利于延年抗衰。因为肾精是人体生命形成和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抗衰延年之本。
④防劳逸:加强锻炼,劳逸结合。不要过分辛劳,不要长期加班;不要过分安闲,不要过分恬逸。以免过劳而气血过耗,虚风或虚阳亢逆;以免过闲而气血迟滞,痰瘀内生,阻滞经脉。
⑤调情志:调畅情志,保持心情畅达。肝主疏泄,心情不畅则肝气郁结,肝郁则气滞,气滞则气血不畅,脏腑失调,痰瘀内火等易生。因此,肝气畅,心情舒,气血和,病可防。养成良好的心情与宽畅的心境,可以有效地防止中风病的发生。
(2)针灸疗法。
①针刺内关穴:每日1次,留针20分钟,30次为1疗程,可以降低胆固醇含量。
②灸足三里、绝骨:每次3壮,隔日1次,有降血压、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
③穴位埋线:根据辨证结果,选取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背俞穴,选择4~6个穴位埋线,每月1次,可以调理脏腑、补益肝肾、预防中风。
④耳穴埋豆:取心、肝、交感、降压沟等穴位,每周1次,两耳交替进行,有降血压的作用。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