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神经外科学习体会及给初学者的一些建议【建议收藏】【附书籍下载链接】

我的神经外科学习体会及给初学者的一些建议【建议收藏】【附书籍下载链接】

在我刚刚接触神经外科的时候,对于神经外科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可以进行哪些手术,内心充满了疑惑。也对于今后如何学习神经外科的知识也是一筹莫展,特别地迷茫。后来我通过进修学习,向老师请教,以及大量阅读神经外科相关书籍后,才慢慢对神经外科有了初入的认识。当然,神经外科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我进入神经外科领域也只有短短的十年,这点资历在其他资深老师面前不值一提,因此不敢妄自菲薄,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希望对刚刚接触神经外科的初学者能有所启发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进步。同时也希望各位老师帮忙指出不足,提供更好地建议,介绍自己宝贵的经验,帮助我们这些神经外科的初学者。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如何储备神经外科的基础知识
  2. 如何做好一个神经外科住院医师
  3. 如何学习神经外科手术
  4. 如何做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

一、神经外科的知识储备

我该看什么书呢?——这是很多初学者都会经历的问题,我也是迷茫了很久,看了很多书,也走了很多弯路。后来和同事、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给我推荐了很多书籍。在我阅读之后,发现对今后的工作帮助很多,获益良多。在此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个合格的神经外科医师必须具备基本的神经内科知识,不夸张地说,一个神经外科医师应该同时也是一个合格的神经内科医师,所以5年制《神经病学》是应该优先阅读的,在本书中重点应该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询问及书写,神经系统查体,基础的神经系统解剖知识,神经系统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思路,这些是一个神经外科医师的必备基本功。对于其中的各论部分可以有重点的阅读,对于和神经外科密切相关的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功能神经外科等部分可以认真学习一下。随后,可以选择赵继宗教授主编的《神经外科学》,这本书我是强烈推荐初学者进行详细阅读,多次阅读。因为该教材写的浅显易懂,详略得当,能够很快帮我们树立起一个神经外科疾病框架,对神经外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读这两本书的同时,结合5年制教材的《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内容,认真的梳理一下神经系统的大体解剖。这三本书看完之后应该会对神经系统的疾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可以看一看比较经典的两本神经外科专著,分别是《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和《现代神经外科学》周良辅院士主编,这两本书的编排方式和侧重点均由区别。

当然,对于神经外科的初学者还比较关心如何阅片。神经系统影像学的书籍非常多,也不可能全部一一拜读,我最开始接触的是《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鱼博浪教授主编,这本书很全,可以作为前期的知识储备,让脑海中有一个大改的知识脉络,但是该书的缺点就是系统性不强,每个疾病都有介绍,但是缺乏横向的比较。随后,我的导师介绍我阅读了华山医院主编的《颅脑影像鉴别诊断学》,这本书非常精炼,关键是按照临床的诊断思维来编排的,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帮助。因此,可以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在读颅脑影像鉴别诊断学。当然,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的学习最重要的还是要多看多问,多向上级医师请教,多和影像科老师交流,如果科里组织了MDT会诊,也可以多参加一下,学习各个学科对于同一个影像学的不同解读,扩展自己的思路。

初学者往往都对神经外科手术非常痴迷,但却不得其中法门,我也是如此,时至如今仍然对很多手术入路不能理解,对解剖不熟悉。我最开始看的是比较老的一些书籍,比如《神经外科手术图谱》、《Kempe神经外科手术图谱》《脑血管解剖学》《显微神经外科学》《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解剖与临床》《Rhoton颅脑解剖与手术入路》《颅内病变精确定位与手术设计》《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图谱》,看的比较杂,往往是遇到一个手术就把这几本书相关的章节放在一起看,后来发现有很多重复的东西。现在的感觉是先看看《颅内病变精确定位与手术设计》可以方便大家画切口(但是书比较老,有很多立体定向的内容),然后看看《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解剖与临床》(刘庆良主编),最值得深度阅读的感觉应该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图谱:脑肿瘤分册》(还有一个脑血管病分册)和《Rohton颅脑解剖与手术入路》。

如果你是学习神经介入方面,我在此推荐《实用血管穿刺技术大全》,《介入医学》,《神经介入技术》,《脑血管造影诊断学》。在熟读了以上基本以后,可以再读一下《神经介入诊断与治疗》。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北京天坛医院吕明教授的抖音号,他在抖音里也分享了许多关于介入的知识。

当然,和各位老师和前辈们相比,我读的这些书可能只是九牛一毛,在此交流有班门弄斧之嫌,但是还是想写出来,一个是抛砖引玉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帮助我们,另一个也是感恩,感谢之各位前辈对我的指导,在此也把我的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帮助后面更多朋友。

二、如何做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

其实,我觉得低年资住院医师需要做的无非就是任劳任怨四个字,然后多看,多听,多写,多想,多动手。

住院医师的工作其实主要就是两大块,管病房和上手术,部分医院可能要看看夜间的急诊。

管理病人这部分内容可能很杂乱,写起来也不系统,我就以我们的日常工作举例吧:早晨七点半到病房,首先把床位上的病人巡视一遍,看看引流量,尿量,体温,饮食情况什么的,了解一下夜间病情。然后听听交班,交完班随治疗组长查房,查房过程中一定要记得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建议口袋里装个本子,把每个病人的基本情况都记录下来,何时入院,何时手术的,诊断?有什么特殊病史?重要的化验结果?体温?等等,这样汇报的时候就不会有疏漏了。

主任查房的指示也要记录在本子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查房结束后如果没有手术,那么就开始调整医嘱,办理出院,换药,拆线,拔管,腰穿等等,这些琐事搞完基本上也就到中午了,吃个午饭睡半个小时。下午写写病程,和第二天手术的病人谈谈话,收收新入院的病人,写写病历。看一看上午的化验结果,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医嘱。

下午下班之前仍然要对着小本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处理,巡视一圈病房如无特殊可以下班走人,但是一般也都在七点左右了。晚上到家,一定要充电,白天遇到不懂得事情,一定要翻书弄明白,同时第二天有手术的话,前一天晚上一定要把第二天的手术入路及解剖复习一遍,这样第二天手术过程中才不至于只会看个热闹。

如果有余力的话,晚上还可以看看文献,想想课题的事情。如果当天有手术那么就比较悲剧了,早上至少要提前一个小时左右到病房,去手术室之前把出院什么的办理好,等到手术结束回来还要补病历,收病人,一般晚上都会很晚的。

可能有人会说,一天都在工作没时间陪家人什么的,但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血淋淋的。厚积薄发,当别人在贪图享受的时候,你仍然在不懈追求,五年十年后你们的差距就出来了,任何一个大牛必然都有一段艰苦奋斗的历史,就看你如何选择。

三、如何学习神经外科手术

手术的学习一方面靠努力,一方面靠天赋,一方面靠师傅给不给你机会。

如果你的平台不好,缺少老师的指导,那么你的手术即使非常努力也很难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这时候能够改变的方式就是外出进修或是出国学习。

如果你的平台很好,有大牛级人物的指导,那么和同龄人拉开差距的方式就是努力和天赋了,有些人天生就是对手术敏感,一点就透,这种人我只有羡慕的份。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只能是努力了,每台手术之前一定要详细的了解患者的病情,首先要明确这个病人需不需要手术,手术适应症是什么,然后仔细的看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病情,明确需要做什么手术,手术可能需要什么入路,这些都要在心里有个数。

然后,术前讨论的时候,听老师们的分析,看看他们是如何考虑的,和自己考虑的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带着这些疑问回去翻书,或者直接向上级老师请教,不要怕丢人,住院医师问一些白痴问题不丢人,等你不懂装懂蒙混过关到主任级别,然后出事了才丢人。

手术前夜把相关的解剖和手术学仔细看一遍,心里面想好明天手术中可能的一些细节,以及需要向上级请教的问题。第二天一早到病房,先把患者的切口画好(错了不要紧,主任会帮你改的),到手术室后再仔细核对微调,然后体位的摆放,头架的固定,显微镜的位置,都要提前搞好,消毒铺巾一丝不苟,手术过程中每一步都要知道主刀下一步要干嘛,千万不能叫一下动一下,这样主刀就不愿意带你开刀,然后你就更没机会了。

我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进修期间,当时的主任最忌讳的就是作为一个助手,在台上两手空空一直盯着显微镜看,仿佛是在手术台单纯地看手术一样,这样是极为错误的。作为一个一助,应当手里拿着显微器械时刻准备在镜下帮助主刀医师。如果你不确定是否需要下手,可以提前给主刀老师说明。比如一个肿瘤遮挡了视野,无法看清下面的血管,这时就可以给主刀医师说,需不需要我往旁边牵拉一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理解主刀医师的意图,跟上主刀医师的思路。所以,之前做好功课很重要。其实,早期不需要急于动手,多看多想才是王道。当你收到一个病人之后立马脑海里出现这么几个问题就说明你已经基本入门了:病人需不需做手术?手术怎么做?什么入路?手术有哪些风险?手术有那几个关键步骤?哪些地方有陷阱?手术后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后续如何治疗?当你对这些问题都心里有数之后 ,只要上级医师放手,你都能拿下!至于有的人手术漂亮有的人手术比较粗糙,这个一个是熟练程度的问题,一个是天赋,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四、如何做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

目前的医疗体系考核有些问题,如果一个医生没有几篇SCI,没有一两项省级国家级的课题,那么在该领域绝对难以成为大牛。临床任务如此繁重,还要写论文,可能很多医生都很头痛。其实,我的感觉是处处留心皆学问,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仔细收集每一例患者资料:建一个excel表格,把你遇到的每一个病人的详细临床资料都收集起来,管他是疑难杂症还是常见病多发病,统统收集起来!把所有的影像学片子都扫描下来,留存起来,买个像素高点的手机,门诊遇到随访的片子统统拍下来!原始资料积累的阶段,别管有没有用!先收起来再说,等有了好的想法,你自然可以在你的数据库里找数据。不然就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留取每一个病人的组织标本:科室买一个零下八十度的冰箱,每一个病人术前留一管血,术中留几管冻存的标本,术后再留一管血。别管有没有用,也别说我们没有实验室,你们只要有标本,自然会有实验室愿意和你合作的,最不济也是一个并列第一作者啊!就平时收收标本然后就轻轻松松发SCI难道不是很美吗?其实,对于很多实验室来说标本是最珍贵的,所以你大可以待价而沽,好好和他们谈条件!

3)定期的随访。你的数据库整理完善后,就需要定期随访了,可以三个月半年集中一次打电话,也可以每个月值班的时候打打电话,这样坚持下来,你就有了从临床资料,影像资料,手术信息,术后随访信息等全面的一手数据了,这样无论你是写纯临床的病例分析总结,手术经验探讨,病例报道,还是和基础合作做点基础科研,你都不会没有东西。因为你有完整的无价的资料。

4)坚持不懈的文献阅读:当你有了这么多资料之后,你还是不能发文章,因为你没有idea,所以,你需要大量的阅读文献,掌握目前热门的研究领域,找出别人的研究中的不足,结合自己的病历资料发掘创新点,然后你就成功了一半了!

5)最重要的一点——动笔写!很多人都是口若悬河,但不能实干!再好的想法,不去写,就等于什么都不是。有了想法,就动笔写,仔细的修改,然后就投稿,拒了,根据修改意见修改后再投!一直到中了为止!多练笔,自然就会有心得!然后,核心不是梦,SCI也不是梦!基金申请也是一样,写标书又不要钱,所以,只要有基金申报,只要你符合条件,你就写,你就报!写标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条件不具备,那么你就想办法去解决,只有在行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如果你还没动笔,就想,实验室也没有,临床资料也没有,这个也没随访,那个也没电话,哎,还是不写了吧!那么你注定一辈子和基金无缘了。所以,我强调的是动笔写!资料不完整?没关系,写的过程中发现缺什么资料就补什么资料,英语水平不行,没关系,现学现卖!实在不行找原文意思相近的句子往上套!有人统计过,一篇SCI需要你自己写的只有92句话,现在你还觉得难吗?

6)多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多参加全国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开拓视野,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在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了,千万不能闭门造车,另外,多交流,多和别人合作,别怕吃亏,标本放在那里烂了也是烂了,联系实验室和他们合作,分享研究成果,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想说的就是这么多了,可能语句很多不通顺的,但是能看懂就好了,如果能给大家一点借鉴那我就更是心满意足了。我自身资历尚浅,很多观点多不成熟,希望各位前辈批评斧正!各位同道如果有好的建议,也希望能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9 分享
评论 共16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