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1.联合反应

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张引起的关节活动,属于中枢神经损伤后被重新释放的原始反射。上肢联合反应一般为对称性运动;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的,屈曲、伸展为非对称性的。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迟缓阶段的患者可以考虑利用联合反应,但在诱发随意运动后尽早予以抑制,不得强化。因为渡过软瘫期的偏瘫患者,联合反应会引起偏瘫侧痉挛的普遍加强,导致偏瘫姿势强化,影响分离运动的出现,使患肢处于固定的痉挛体位,恢复各种功能活动则更加困难;同时,痉挛体位影响患肢的平衡反应,使患者难以保持平衡。

2.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又称联带运动,是指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这是由于脑损伤后对脊髓的抑制减弱和消失所致,也就是说,它是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共同运动都伴有肌张力的异常,如果没有及时正确的训练,盲目强化,最终会导致严重的痉挛甚至畸形,是临床上形成偏瘫姿态的重要原因。

(1)上肢共同运动:

①上肢屈肌共同运动表现为腕和手指屈曲,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②上肢伸肌共同运动表现为伸腕、屈指,前臂旋前,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内收、内旋,肩胛骨前伸。

(2)下肢共同运动:

①下肢伸肌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跖屈,踝跖屈、内翻,膝关节伸展,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②下肢屈肌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背屈,踝背屈、外翻,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3.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是指中枢性瘫痪时,由于体位改变而导致的四肢屈肌、伸肌张力按照一定模式出现的一种运动。这种反射由皮层下运动中枢(脑干和脊髓)所控制,正常成人由于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相互协调,维持着机体随意运动的协调准确以及身体的平衡。中枢神经损伤后,大脑皮层的抑制、整合作用减弱,这些原始反射再次释放出来。姿势反射多见于偏瘫患者恢复早期,是影响正常运动的主要因素,康复训练要注意抑制这些病理反射,使其逐渐减弱,从而建立随意的、协调的、主动的运动模式。在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随着共同运动的减弱和分离运动的出现,姿势反射逐渐减弱。常见的姿势反射有:

(1)紧张性颈反射:

①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表现为当颈后伸时,两上肢伸展,两下肢屈曲;颈前屈时,两上肢屈曲,两下肢伸展。对偏瘫患者的影响:患者处于半卧位或者坐在轮椅上时,头和躯干屈曲,患侧下肢伸肌张力升高,上肢屈肌张力升高,痉挛加重,行走时不能形成正常步态。②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是指当身体不动,头部左右转动时,头部转向一侧的伸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伸展;另一侧的屈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屈曲。对偏瘫患者的影响:患者处于卧位或者坐位,头转向患侧时,患侧下肢伸肌张力升高,伸展痉挛加重;头转向健侧时,患侧上肢屈肌张力升高,屈曲痉挛加重,妨碍人体的正常平衡。

(2)紧张性迷路反射:

因头部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致。表现为仰卧位时伸肌张力高,四肢容易伸展;俯卧位时屈肌张力高,四肢容易屈曲。对偏瘫患者的影响:仰卧位时间过长,容易出现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应该尽量减少仰卧位,或者仰卧位时适当垫高腘窝部位。

(3)紧张性腰反射:

因躯体上部相对于骨盆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所引起。表现为:当上半身向右旋转时,右侧上肢屈肌张力高,下肢伸肌张力高;左侧上肢伸肌张力高,下肢屈肌张力高。当上半身向左旋转时,情况正好相反。对偏瘫患者的影响主要是翻身坐起困难。

(4)阳性支持反射:

足底突然着地时,肢体所有屈肌、伸肌同时收缩以维持关节稳定。对偏瘫患者的影响:偏瘫患者行走迈步时,患趾先着地,该反射发挥作用,整个肢体张力增高,下肢僵硬,膝关节不能正常过伸,足跟不能着地;摆动相中,髋、膝关节难以放松、屈曲;支撑相时,由于足趾屈,难以将重心转移到患侧下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