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及定位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脑组织受损的部位和范围。脑的重要部位损伤,其临床表现及定位如下:

1.额叶

额叶占大脑半球表面的前1/3,位于外侧裂上方和中央沟前方,是大脑半球的主要功能区之一,其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病变时主要出现以下症状:卒中部位在额极以精神障碍为主,在中央前回可引起对侧偏瘫或者癫痫发作,在额上回可产生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反射,在额中回可出现双眼向病灶侧凝视,在优势半球额下回可产生运动性失语,在内侧面可导致对侧膝关节以下瘫痪。

2.顶叶

顶叶位于中央沟后、顶枕沟前和外侧裂延线的上方,其主要功能与皮质感觉、复杂劳动和技巧、阅读有关。病变时主要出现以下症状: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病变可出现对侧复合感觉障碍、感觉性癫痫;顶下小叶病变非优势半球可产生体象障碍,优势半球则表现为失用、失认、失算、失写、失读等。

3.颞叶

颞叶位于外侧裂的下方,顶枕沟前方,以外侧裂于额顶叶分界,后面与枕叶相邻,其主要功能与听觉、语言、记忆及精神活动有关。病变时主要出现以下症状: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损害表现为感觉性失语,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表现为命名性失语,优势半球颞侧广泛病变或者双侧颞叶病变可出现精神症状,多为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记忆力障碍及表情淡漠。

4.枕叶

枕叶位于顶枕沟和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为大脑半球后部的小部分,主要与视觉有关。视觉中枢病变可出现幻视、视野缺损;双侧视觉中枢病变,可产生皮质盲;优势侧纹状区周围病变可引起视觉失认;顶枕颞交界区病变,可出现视物变形。

5.内囊

内囊是宽厚的白质层,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丘脑,前内侧为尾状核,由纵行的纤维束组成上下行传导束,向上呈放射状投射到皮质各部。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形成尖端向内的钝角三角形,分为前肢、后肢和膝部(见下图)。如果是完全性损害可出现典型的“三偏”综合征,部分性损害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1~2个症状或者更多

图片[1]-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及定位-杨志超医生
内囊示意图

6.基底节

基底节位于大脑白质深部,主要有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组成,另外,红核、黑质及丘脑底核也参与基底节系统的组成。基底节与大脑皮层及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势反射,也参与复杂行为的调节,病变主要产生运动异常(运动增多或减少)和肌张力改变(升高或降低)。

7.间脑

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是脑干与大脑半球连接的中继站,它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间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症状是颅内压升高和丘脑痛。

8.脑干

脑干上与间脑下与脊髓相连,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内部主要由脑干神经核、传导束和脑干网状结构组成。脑干病变大多出现交叉性瘫,即病变侧脑神经周围性瘫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病变水平的高低可根据受损脑神经进行定位,如第Ⅲ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中脑;如第Ⅴ、Ⅵ、Ⅶ、Ⅷ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脑桥;如第Ⅸ、Ⅹ、Ⅺ、Ⅻ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延髓。

9.小脑

小脑位于颅后窝、小脑幕下方、脑桥及延髓背侧,以结合臂、脑桥臂和绳状体,分别与中脑、脑桥和延髓相连。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控制姿势与步态,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的准确性。小脑的传出纤维在传导过程中有两次交叉,因此发生的病变主要是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而且小脑的上半部分代表上肢,下半部分代表下肢,蚓部代表躯干。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