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容易引发脑卒中

每当气温骤降,外面显得冷冷清清,各大医院却与此相反,急诊室病人明显增多,脑卒中(脑出血、脑梗)病人比平日明显增多。其实,关于气温对于中风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经至少关注了几十年,气温变化与脑中风其实有着密切联系!

不同季节的脑中风发病率不同。寒冷的冬季发病率最高,春季气候转暖,脑卒中发病率也开始下降,夏季发病率最低,秋天又开始上升。

研究显示:低温、24 小时内较大的气温变化与较高的脑中风住院率相关。无论什么季节,低温均增加脑卒中住院率。

极端气温(热浪或寒潮)会显著增加民众死于脑卒中的风险,与正常气温相比,热浪和寒潮可使民众脑卒中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4%和45%。更为重要的是,热浪或寒潮影响卒中的方式截然不同,热浪效应持续时间短暂,3~4天后其健康危害消失。寒潮效应持续时间则较长,可达15~20天,这说明寒潮的危害性比热浪更甚。

约80%的脑卒中发生在20℃以下的环境中。同时,脑出血更易发生在人体暴露于寒冷天气的2~3小时内。脑出血的发病概率与最理想温度20℃时脑出血的发病率相比:

温度降低至10℃时,发病概率增加137%

温度降低至0℃,发病概率增加192%

温度降低至-10℃,发病概率升至313%

温度降低至-20℃,发病概率攀升至576%

入秋及早春时节容易发生脑卒中。此时最易受寒流侵袭,寒流袭来,气温骤降,一天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有时可达10℃~20℃。对于刚刚度过炎热夏季或是刚刚感受到春天融融暖意的人们,尤其是“卒中高危人群”,突来的气温变化会使之不适应,诱发了脑中风的发生。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毛细血管收缩,外围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寒冷还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增加,血液黏滞度增高,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增加缺血性脑卒中(脑梗)的发生。

2、在睡眠状态下,血流缓慢,如室内温度较低,更易发生脑血栓形成。气温骤变时,这些生理反应更加剧烈,血压明显波动,容易使一些老年人、“卒中高危人群”发生脑中风。

3、在寒冷刺激下,可以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内腓肽、醛固酮等体内激素分泌增加,造成血管张力升高和血压升高,从而增加了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的发生。

4、遇寒冷刺激收缩后的脑血管侧支循环(一级侧支循环和次级侧支循环)供血将更加不足,侧支循环建立及开放的情况受到影响,不能有效发挥其保护作用,加重了脑缺血、促进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为了避免和减少气候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气温的变化要做好心理及物质上的准备。

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注意双脚保暖,尤其是在季节变化或气温变化时应注意保暖。

2、冬季减少外出,外出时做好保暖,要戴口罩和帽子。

3、在寒冷的环境中不能逗留时间太久,如果感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时,要立即返回温暖的室内休息。

4、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定期测量血压,规律服药,平时能够积极锻炼身体。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共1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